Transformer模型是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它在2017年由Vaswani等人提出,并在NLP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自注意力机制来捕捉序列数据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从而实现高效的并行计算和更好的性能。
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
自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在处理一个序列中的每个元素时,同时考虑序列中的所有其他元素。它通过计算序列中每个元素与其他所有元素之间的相似度,来决定在处理当前元素时应该给予其他元素的注意力(权重)。
计算步骤:
1、计算注意力得分:对于序列中的每个元素,计算其与其他所有元素的相似度得分。这通常通过点积来实现,即对于序列中的两个元素xi和xj,计算它们的嵌入表示ei和ej的点积:
2、标准化得分:将得分通过softmax函数进行归一化,得到注意力权重αij:
这些权重表示在处理元素xi时,元素xj的重要性。
3、加权求和:根据计算出的注意力权重,对序列中的所有元素的嵌入表示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新的表示:
多头自注意力(Multi-Head Self-Attention)
Transformer模型使用了多头自注意力的概念,即将输入序列分割成多个“头”,每个头使用不同的权重矩阵计算自注意力。这样做可以同时捕捉到序列中的不同关系和模式。
每个头都有自己的权重矩阵,它们分别计算自注意力,然后将这些头的输出拼接起来,并通过一个线性层进行处理,得到最终的输出。
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
由于Transformer模型本身并不具有处理序列顺序的能力,因此需要引入位置编码来提供序列中元素的顺序信息。位置编码通常是通过正弦和余弦函数来实现的,它们将位置信息与元素的嵌入表示相加,使得模型能够区分不同位置的元素。
Transformer的推导过程:
输入嵌入:将输入序列的每个元素(如单词或字符)通过嵌入层转换为嵌入向量。
位置编码:将位置编码添加到嵌入向量中,以提供序列的顺序信息。
自注意力层:使用自注意力机制计算序列中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生成新的表示。
前馈神经网络:每个自注意力层的输出都通过一个前馈神经网络,以进一步处理和转换数据。
多层堆叠:将多个自注意力层和前馈神经网络层堆叠起来,形成深层网络结构。
输出:最后一个Transformer层的输出通常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如语言建模、机器翻译等。
大佬,现在这么卷了吗
啊这。只是看了一下理论。